学院新闻
最新信息
学院新闻
晋中信息学院太古科幻学院教师赴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科幻课程研讨交流 时间:2024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太古科幻学院  编辑:太古科幻学院  点击:


9月12日,晋中信息学院太古科幻学院组织教师前往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科幻相关课程交流。当天,我院教师与郭伟教授及研究生李珂菲、庞炜丹就《科幻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此次跨校交流旨在学习高校科幻相关课程建设经验,进一步丰富太古科幻学院科幻通识课程内容,规范创新学院授课体系。



首先,郭伟教授详细介绍了《科幻影视欣赏》课程的大纲设计、授课结构与教学目标及实践成果。鉴于科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艺类型,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郭教授强调打破学生对科幻的固有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幻作品的多样性和深度。在有限的课时内,郭教授精心挑选了多部风格迥异的科幻电影,基于拉片教学的方式,在欣赏解析电影视听语言的同时,对电影中的科幻内涵进行深度解读,深入理解科幻电影的魅力所在。



之后,太古科幻学院教师跟随郭教授进入课堂,师生共同鉴赏经典影片《2001:太空漫游》。在拉片的同时,郭教授还注重对科幻电影的故事情节、影片结构和科幻设定进行解读,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电影艺术基本鉴赏技巧的同时,能够自主挖掘作品中的深层含义。这种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科幻艺术的兴趣。



太古科幻学院的《科幻电影》课程在晋中信息学院的通识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识课程面向的同学来自各种不同专业,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科幻艺术的内在兴趣,才能引导其持续深入地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进入科幻艺术殿堂的“引路人”,也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教师们在此次交流中收益颇丰,不仅为太古科幻学院的科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推动我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未来,太古科幻学院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与科幻各界的交流合作,为培养具有科幻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END


教师心得·郭可心


我对东北的印象总是基于某种媒介,最早的时候是春晚小品,随后是中学的历史课本,最后是移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东北谜因。在我心中,这片土地似乎总是与某几个特定元素绑定在一起。直到我真的来到吉林市,听着出租车师傅用那熟悉而陌生的口音问话时,我的印象才开始真正具象化起来。


初秋的东北,空气中已经有了丝丝凉意。9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郭伟教授和科幻方向研究生李珂菲、庞炜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东北的热情似乎有种特质,它并非某种礼节性的笑容,而是如同大雪中的温暖小屋,一家人盘膝而坐,当面唠嗑(请原谅我想不出更为恰当的比方,毕竟这似乎也是对东北的刻板印象的一部分)。当天上午课前,我们基于科幻课程建设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要怎样教科幻课?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课程中学到什么?课程内容的深浅应该如何把握?诸多林林总总的问题在交流中逐渐有了眉目。随后便是一节生动的《科幻影视欣赏》课程,郭伟老师富有激情地解析了《2001太空漫游》这一科幻史上的不朽丰碑,虽然自己并非课堂学生,但我还是在后排按捺不住地频频点头——太对了,就是这样,许多自己过去曾有感悟但无法组织语言的情绪被精准点出,就如同在混沌的思想之海中取出了一尊精巧的雕塑。伴随着多次响起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也仿佛被黑石碑所启迪:对于科幻的教学首先是热爱,无数的有关科幻的组织、活动、交流沙龙,它们那隐含在话语宫殿中的基石,无非都是热爱,作为科幻教师又承担了育人的神圣使命,岂不更该如此?只有大方地流露出自己的热爱,才能拥有真正的感染力,教学若不想仅仅是知识的填鸭,那么这点就必须成为首选项。


而这就是我所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亲眼看到了火焰,此后,我将用它去点燃更多的眼睛。


在之后的交谈中,郭伟老师说自己是科幻迷。我想到不知是哪位先知大能曾经下过一个论断,即:喜欢科幻的没有坏人,我对此深表认同,科幻迷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是老乡——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故乡,那是由无数的作者与爱好者们共同搭建起的平行时空,在这里一切都将被解构成科幻迷间的专属语言,毕竟我们的生活是那么渺小,而科幻又是那么博大,从微观世界下的粒子到整个可观测宇宙,都被囊括在文字中,进而又融化进我们的脑海里,塑出了一个个严肃又可爱的科幻迷,你要说房租房贷?我们都是生活在宇宙中的小小灰尘而已,比起那个,还是抬头看看星空吧——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乡音了。


教师心得·扈逸文


东北是我的梦之地。


与东北最初结缘是在2014年的深冬,我艺考征程的第一站是吉林长春。十年过去,脑中只剩下一点零星画面,灰茫茫的雪野和夜里浅橙黄的烧烤店,商场门口买的冰糖香蕉串和十元三串的烤鹌鹑,记得考试的黎明天色未开,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狗没有地狱》里捡来的摇滚闹铃中匆匆起来,踩着被冻硬的冰壳前往第一个未知的前途。雪国与雪夜就这样扎根于我的回忆中,后来开始关注东北的意象和符号,写了20世纪90年代东北赛博朋克《向北而生》。还有很多关于东北的难以言喻的幻想,从戏剧到电影到小说,始终没能敲定一个合适的承载体,但愿以后能付诸实践。


十年之后再次北行,受我们共同的科幻理想召引,来到吉林北华大学听郭伟教授的《科幻影视欣赏》课程,收获颇丰。我的专业背景是戏剧影视文学,在太古科幻学院承担科幻电影课程三年有余,从开课到课程体系建设再到中期微调,三校四区交流,以及现在的课程改革、统一大纲都有参与。太古科幻学院的科幻电影课程体系是以“科幻”为主题,“电影”为主体,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科幻电影片段鉴赏,开拓同学的眼界,丰富其对科幻电影的亚类型的了解。


在这种确定了主题和方向的专一艺术门类的欣赏课的课程建设中,始终存在两个方向,一种是重视授课的广度,在每节课既定的主题之下尽可能多地让同学们接触到不同的经典作品;一种是重视授课的深度,在既定主题之下优中择优,选出最为经典的作品进行细读和分析。可以说,所有文艺鉴赏课程在建设初期都存在对这样两个方向的讨论和权衡,好似天平两端,教师的偏好与取舍是决定天平倾向的重要砝码。在之前的专业课学习中,我两种类型都曾接触,也能体会二者的优点与劣势。就如前者的教学结果可能会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后者可能会对授课时长和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导致不尽人意。我始终在思考和权衡二者应如何平衡,对于科幻电影的授课,因为“培养想象力”的目标,我更倾向于前者。


在北华大学与郭伟老师和两位研究生同学会面后,我们就郭老师《科幻影视欣赏》课程进行了讨论。这门课的课时量相对较少,作为一个科幻迷,郭老师希望能够同学们能够打破对科幻的刻板认知,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科幻作为一个发展了百余年的文艺类型和主题,也存在很多呈现方式不同的风格变体,并不只是像《星球大战》或是《星际穿越》这样的作品才叫科幻。



对于科幻小说来说,科幻电影的影像风格呈现更为直观。在大纲中,郭老师尽可能选择了看起来风格相异的几种科幻电影风格,并挑选了这一风格色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课上拉片,带领同学观看原片的同时辅以解读。这让我想起艺考时的拉片课,对于单纯的电影欣赏者来说,这种辅助讲解确实能够带领大家发现独自观赏电影的时候会惯性忽略的东西。电影的深度之一来自信息量的交代,而信息量的传递和链接又倚重视听语言。郭老师在课上不光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进行信息剖析解读,比如《2001:太空漫游》的重点主题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是影片怎样的关键节点;还有从故事情节和影片结构的角度为同学们进行梳理,因为本片相对晦涩,同时也因为两课时的事件不足以让同学们完整地欣赏一部电影作品;还有从科幻的角度对同学进行影片中的科幻设定科普,比如从第一叙事章过度到第二章太空后,导演呈现的太空旅行奇观等。


这些解读方向对于科幻影视的鉴赏和分析缺一不可,也同样是一些非专业电影欣赏者对科幻电影望而却步的阻碍。对于我们定位于通识的科幻电影课来说,也足够了。文学艺术欣赏往往就是如此,在前期需要师父领入门,也确实需要在鉴赏过程中得到一些实时点拨。这类点拨好比是攀岩之索,如无兴趣,能看个故事;听进去的,有兴趣的,自然就会拉着索向上攀登,去四处寻求经典作品和各种文论、批评、解读,去丰富相关知识反馈于之后的欣赏,渐渐深入这种文学或艺术的内部。总而言之,能攀进文学艺术之门的,还是要靠自身兴趣驱使。就太古科幻学院来说,我们定位于通识,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努力将为同学们抛下的这根攀岩绳索拧得更加丰富结实,让他们不致在半途跌落,若要持续攀登,绳索也能成为强指引,更好辅助他们前行。


这次交流,我收获颇丰,前辈郭老师的经验让我了解到文艺欣赏课课程框架建构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及实打实体验了一番两课时的拉片课程应该如何合理分配授课时间,何为重点,什么可以略过。最后,还结识了两位年龄相仿的小伙伴,非常开心!小伙伴对于同好的热情和对学术的热情十分打动我,在学术和创作之路上,我们都要一起加油啊!


教师心得·尉磊


此行在与郭伟老师交流研讨中,了解了郭老师针对本科和研究生的科幻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以及具体教学安排,郭老师对科幻的一些研究工作也令人受益匪浅。之后在郭老师的课堂上,聆听、感受到了郭老师的教学热情,学习了郭老师的教学方法。课后,与郭老师及所带研究生又进一步展开了自由深入的探讨。这次学习交流,对我们以后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都很有帮助。



教师心得·刘玉胜


这是我第一次跨越山海关,踏入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对赵本山老师那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的小品情有独钟,我对东北人总是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好感。


在东北,我尤爱他们的腔调,它仿佛有魔力一般,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激发了我的社牛属性,想和每一个人都聊几句。学习交流的几天里,当我随意走进餐馆吃饭,和老板闲聊几句,竟然发现他们是我老乡,那一刻会产生一种恍惚感,能感受到一种温暖与亲切。


我们一行去拜访郭伟老师,他是一位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学者。他热情接待我们,还专门申请了会议室,和我们探讨了一些课程问题,搞得我们不多摆拍几张照片都不好意思。我们也去听了他讲课。他讲课很有激情,像一个孩子分享他最喜欢的玩具和故事那样,那种真诚和热情难能可贵。他招待我们吃朝鲜菜,我第一次吃,味道很不错,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开心的时光就这么不经意度过。


告别郭老师,我们一行去看了二人转表演,虽然有些台词不够绿色,但我们都是俗人,乐在其中。我们被演员的激情与投入深深震撼,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才华,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我忽然想起付航的脱口秀,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




审核 | 冯雪敏

终审 | 扈逸文 郭可心

太古科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