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16点,在这金秋送爽的季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琴瑟和鸣中的历史狂想曲·第一章”在太古科幻学院古风研习工坊拉开了帷幕。本次活动延续幻音十二的第一期“民族音乐中的科幻想象”,继续带领同学深入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音乐与科幻想象之间的奇妙联系。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与科幻之旅。

活动伊始,刘奕坤老师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讲座的背景和主题,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随着灯光渐暗,讲座正式进入第一个板块:鉴赏中国早期的民族乐器,研究其发声方式。
在这一板块中,刘老师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向导,带领同学们回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殿堂。刘老师首先介绍了八音乐器中的革类乐器和木类乐器的外观特征和精妙的制作工艺,同学们了解其发声原理后纷纷惊叹,领略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刘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她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不同乐器声音,并猜测是哪种乐器。同学们纷纷尝试,刘老师最后做出总结:革类乐器如鼓,其声雄浑有力,震撼人心;木类乐器如梆子、木鱼,声音清脆悦耳,能够点缀旋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师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紧接着,讲座进入了第二个板块,刘老师将带领同学们探究民族音乐中的科幻元素。这一板块的内容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刘老师通过探究乐器共鸣的方式,结合乐器出现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她特别提到了《秦时明月》这一动漫中的“幻音宝盒”。

《秦时明月》作为平行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虚构历史架空世界观,将历史、科幻、奇幻元素巧妙融合,给观众以新奇体验。刘老师指出,《秦时明月》中的“幻音宝盒”不仅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道具,更是一个连接古代与现代、现实与幻想的桥梁,能让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复古新意。
刘老师还带领同学们一起想象了古代人在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架构支撑的情况下,是如何发现并设置“宫商角徵羽”五个自然音的。这五个自然音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也体现了古代人对音乐美的独特追求。古人通过创造“宫商角徵羽”的变化,形成了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这些调式在华夏不同民族音乐皆有应用。刘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对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板块的结尾,刘老师播放了一段《秦时明月》中“幻音宝盒”的片段。随着音乐的响起,一幅幅历史画面仿佛在同学们眼前展开,让人如同置身于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时代。短短20分钟,同学们对中国的五声调式产生了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最后,讲座进入了第三个板块,依托琵琶这一有灵魂的木头,刘老师通过实践,带领学生学习基本的弹挑技法及左手的按音。刘老师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律动和声音的共鸣。她首先介绍了琵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它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她详细讲解了琵琶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包括如何正确持琴、如何调整琴弦的松紧度、如何运用手指进行弹挑和按音等。在讲解过程中,刘老师还穿插了一些实用的练习曲目,如《芦笙舞曲》等,让同学在练习中逐渐掌握了琵琶的演奏技巧。

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琵琶,尝试着弹奏出简单的旋律。虽然他们的演奏显得有些生疏,但那份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却令人感动。同学们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真实感受到了音乐的律动和声音的共鸣,也体会到了琵琶这一有灵魂的木头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随着讲座的圆满结束,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科幻想象与音乐创作之间的奇妙联系。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琴瑟和鸣中的历史狂想曲·第一章”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并体验民族音乐与科幻想象之间奇妙联系的平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同学们加入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与科幻之旅中来,共同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
撰稿 | 刘奕坤
摄影 | 张锡荣
校对 | 兰一灿
审核 | 冯雪敏
终审 | 郭可心 扈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