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太古科幻学院正式成立三周年,2024年6月12日至13日,太古科幻学院举办“龙腾东方”历史科幻大会。6月13日,历史科幻高峰论坛顺利举办,此为“论道·历史科幻与奇幻”论坛整理文字。
时间:6月13日9:15
地点:晋中信息学院上河书院
嘉宾:燕垒生、凌晨、杨贵福
主持:张冉
张冉:今天我们就敞开聊吧。大家在历史科幻创作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我特别想问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有没有历史科幻这个概念?前两天我在讲课的时候还专门讲到历史科幻,发现能够和历史科幻扯上关系的作品实在太多了。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有哪些作品真正可以被称作是历史科幻?历史科幻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燕垒生:说起历史科幻,我可以明确地说,它确实是科幻文学中存在的一类作品。1979年,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提出“这是科学的春天”,当时的很多主流杂志都发表了科幻小说,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原创科幻作者。我对四川作家童恩正先生的科幻小说印象很深,他写的作品很多都是有关历史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说叫《雪山魔笛》,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完全就是一篇历史科幻。从童恩正开始,发展到现在,很多作者都有意识地创作过历史科幻小说。不过,像我们太古科幻学院这样专门提出“历史科幻”这一名目,并且系统性地进行创作的,确实还不多见。在未来,创作历史科幻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且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当中,有一些将来也会成长为创造历史科幻的中坚力量。
杨贵福:我不擅长从学术层面讨论这个问题。我是一个作者,同时是一个读者,我想从比较通俗的角度来谈一下看法。如果一部作品是以科学的方式(借助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的方法论)讨论问题,我就认为它是一部科幻小说。如果它书写的不是未来,也不是当代,而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历史的色彩,我们就认为它是历史科幻。
凌晨: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架空历史算不算是历史科幻的一种?架空历史是科幻小说中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类别。《沙丘》就是一个标准的架空历史小说,包括大家很熟悉的《火星三部曲》,也属于架空历史。还有一些科幻小说是生造了一段历史,比如夏笳的“中国百科全书”系列。所以我觉得历史科幻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类别,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规律。它比“架空历史”更为宽泛,有更多可以讨论的东西。
张冉: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呢?有一些科幻,他很可能看起来是历史科幻,但不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历史科幻。比如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是一个很典型的或然历史。背景放在中国楚汉之争的年代,把历史重写了一遍。但是它整个的故事走向、背景设定、技术设定、社会设定,都没有按照真实的历史来进行,这可能不是我们所认定的狭义的历史科幻。因为我们在学院刚成立不久,准备做“太行科幻”历史科幻征文的时候,稍微给历史科幻做了一个狭义的定义。在老师、学生们创作的时候,我们不太写凌晨老师提到的架空历史、或然历史。因为我们觉得,有一种审美是独属于历史科幻的审美,那就是把这个词拆开来——“历史”+“科幻”。比如像燕大《天雷无妄》这样的小说,把历史史实做得足够到位,让你能够进入到这个时代当中,去体验这个时代的气息。在此基础之上再加入科幻元素,所以它既有历史层面的审美,也有科幻层面的审美。我们还提出了一种历史科幻类型——工匠朋克,要求老师、同学在创作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尊重历史史实,我们不去改变大的事实,不会说秦始皇活了一百多岁,不会搞这样大的历史颠覆。第二,我们集中的视角通常是在古代进行一场技术革命,更专业的是某一位工匠或者工匠家族的某种传承手艺与发明,能够在这个历史的节点当中掀起波澜。但这个波澜又不会大到足以扭转一个朝代的更迭。我觉得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写历史科幻,起码是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的,是在全世界的科幻范畴当中能够体现中国科幻特色的一种东西。我们说到英国科幻,会想到蒸汽朋克。说到美国科幻,会想到黄金时代,或者赛博朋克。那属于中国的科幻审美是什么呢?我们觉得可能需要历史科幻来承担这个责任。接下来想问大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大家觉得下一步我们在进行历史科幻创作的时候,应该朝哪个方向写?具体应当采取怎样的写法?
燕垒生:写法因人而异,从个人情况来说,我跟张冉院长比较契合,我也喜欢把历史背景做得考究一点,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给它一个科幻的解释。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国演义》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借东风”,在小说中他用的是法术。如果我们以“诸葛亮借东风”为底本写一篇小说,写诸葛亮是通过利用某种机械,改变了气流,那么它完全就是一篇科幻小说。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这样的一种写法。
凌晨:其实刚才我在想历史科幻究竟是什么。就像张冉院长说的,狭义的历史科幻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我们的历史当中有很多片段是模糊不清的,稍微挖掘一下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相关资料后来都被一把火烧掉了。但是他七次下西洋,总该有什么东西流落在外,比如说宝船的资料。或者有没有可能真的有一艘船,漂洋过海,最终来到了南美洲?因为我们的历史太悠久了,所以我们就有无数模糊不清的片段,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方向。但我觉得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呼应才会引起大家的共情。所以我们在写历史科幻时,也需要映照现实。
杨贵福:张冉老师刚才提出了一个狭义的历史科幻定义。刚才我一直在回忆,在自己看过的科幻小说里,符合这个定义的其实只有《晋阳三尺雪》,正是从一个模糊的历史片段背后,挖掘出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有很多人都质疑,书写一个小人物、一小段历史、一小块地方究竟是否有价值。其实,一个小人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当他和所处的时代不断交织碰撞,也会形成厚重的故事。文学史上,即使邮票般大小的区域也能承载一个家族的故事,表现相当深刻的内涵。我很认同凌晨老师提到的,要重视历史科幻中寄托的世界想象和社会理想。大仲马在谈历史小说时也提到,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这样看来,历史本身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历史背后的东西。就我自己而言,作为一个作者,我一直想写的是既能感动我,又能感动读者的那一类小说。
张冉:凌晨老师刚才说的一点非常好,历史科幻对我们当代生活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的作家肯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相信在座优秀的历史科幻作家,也都会思考自己的小说能否对现实产生意义。
凌晨:其实历史科幻不仅可以“向后看”,还可以“向前看”。这样的历史科幻是在了解人类目前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虚构一段未来的发展史。比如现在写火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写火星人,写那种巨大的怪物,因为现在我们对火星的了解已经非常具体。但是你完全可以虚构人类在火星上的建设,可以去虚构一段发展史。至于那些描写过去的历史科幻,其中有一类我也非常喜欢——不写真实存在的历史,而是写人们杜撰的历史。比如《白蛇传》,他最早是宋朝人写的一个民间故事,然后经过无数代人的层层加工,最后变成了一个文学经典。我就在这个很成熟的故事上加了两颗钉子,用《白蛇传》来写南宋的科技,并融入新元素,展现一种独特视角。这种文本演绎不仅有趣,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它与同人小说相似却不同,它更直接地映射了时代风貌,是一种充满创意和深度的再创作。
张冉就像杨贵福老师前面说过的,不用担心写历史科幻的点子不够用,正相反,可以从历史当中挖掘到很多适合科幻写作的素材。接下来想跟大家聊一下,你们觉得这20年间,我们中国看科幻的读者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你们觉得在未来,中国看科幻的读者会变多还是变少?
燕垒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现在科幻确实变得更加小众了。八十年代的科幻小说承载着国家普及科学知识的期望,迅速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我记得当时经常和别人讨论,科幻小说究竟应该以科幻性为主?还是以文学性为主?我认为首先是文学性,其次才是科幻性,所以科幻小说并没有普及科学知识的义务。它确实可以培养读者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但并不一定要有科普知识。 至于这几年,如果不是有刘慈欣的话,科幻小说早就变得相当小众。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在座每一位的努力,让科幻更好地发扬光大。
凌晨:我经常在小学做一些科幻讲座,讲座上我经常问同学们:“没有看过《三体》的请举手。”一般来说,城区的学校,一个好几十人的班里,没读过《三体》的最多也就七、八个学生。但有一次在郊区,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班上大概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我继续问:“你们看过其他科幻小说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我说:“你们就算没看过其他小说,凡尔纳的科幻总应该看过吧。”过了很久才有个别孩子想起看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因为语文教材上推荐了这部作品。那为什么孩子知道《海底两万里》,却不知道凡尔纳呢?因为孩子很少关注书的作者。这样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大部分学生读者更关注故事,而非作者。至于成人读者,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发现成人科幻小说的首印量其实很低。所以说科幻创作面临两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作品的质量要更好,更加优秀;第二个挑战是宣传要做到位,要提高科幻作品在大众群体的知名度。
杨贵福:听到张冉老师这个问题,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就向姚海军老师请教,问他如果我写不出像大刘笔下那样优秀的作品,那还要不要继续写下去?姚老师告诉我,三流、四流、五流科幻作者的存在,并不会影响科幻的持续发展。姚老师的意思是,做一个三流、四流的作者,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难道因为未来阅读科幻的读者变少了,科幻作者就要选择停笔不写吗?即使你不是最硬核的作者,你的读者不是最硬核的读者,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能活下去,你还有几个好朋友愿意读你的作品,你还有能力继续写作,那就可以一直写下去。
张冉:杨贵福老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在座每个人都成不了大刘那样的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继续写作。就像凌晨老师说的,想创作的作者还是在创作,想阅读的读者还是在阅读。一方面,核心的科幻创作者会一直写下去,核心的科幻读者会一直读下去。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如果能再出现几部像《天意》那样能够破圈的作品,也会扩大科幻小说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再回到历史科幻。无论是目前国家层面对科幻的支持、大众层面对科幻的审美需求,还是历史科幻的核心特质,都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在未来的科幻发展过程中,历史科幻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目前的市场状况是否悲观,科幻读者是否减少,我始终相信,未来的中国科幻,以及未来的中国历史科幻,都会越来越好!
整理 丨 太古科幻学院
审核 | 李嘉月
终审 | 申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