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上的虚构文学,并演化出了相应的文化。为了使同学们对科幻知识有相应的了解与认识,太古科幻学院的申宏伟老师于12月1日14:30,在太古科幻学院二层设计工坊开展了“科幻想象力与科幻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科幻文化独有的艺术,深度感受科幻的无限魅力。
(图一)
首先,申老师做了基本的介绍后,提出了“什么是科幻”这一问题,将同学们带入对科幻的思考。有同学回答到“虚构幻想的小说”,但这并不是准确的定义。申老师讲解到“科幻是科学的幻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冲突的前提下,虚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只有空洞且没有依据的假设想象,缺少最根本的科学,并不能称为科幻。
(图二)
对于科幻文学,最重要的是其独特丰富的想象力,基于此,申老师对科幻想象力做了详尽描述,将科幻中的想象力分为五类:一是词汇暴接,简单概括为:在硬性拼接成一个新词的基础上产生想象,同时申老师以《新石头记》中的性验骨镜和《新纪元》中的海战知觉器为例,为同学们讲解新词带来的想象;二是感官诉诸,即使用语言描述不存在的事物而获得存在感,并通过分析《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对四个现代化的未来诉诸感官,《飞向人马座》中的东方号宇宙飞船的智能,以及《时间深渊》中的时间现象,对常见的感官诉诸做了详细解释;三是时间错配,即不同的时间进行嫁接,产生错乱,列举《新宋》《新新日报馆》中的时间前后颠倒,使同学容易理解时间如何错配;四是情境极化,即事件发展到极端而产生新情境,最常见的例子便是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中空间变化极端化的想象,及类似的《北京折叠》《荒潮》,将情境极端化展示在同学们面前;五是跨界隐喻,即某个领域的机制状态向其他领域转移,实现超越,申老师结合魏雅华的作品《温柔乡之梦》《我决定跟你的机器人妻子离婚》,精妙地论述跨界隐喻产生的作品美感。不同的想象方式在科幻作品创作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科幻的世界里畅想文学。最后,申老师解释了“什么是科幻教育”,强调教育在科幻想象力中的重要性。关于教育与科幻的关联,爱因斯坦曾论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科幻教育培养想象力,再用文学的形式将想象力展现出来。
(图三)
科幻距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如同《小灵通漫游宇宙》中的幻想,如今都已成为现实,本次讲座所带来的科幻想象力与科幻教育的讲解,将为每位同学在大学生活中,提供一种对未来更加系统具体的幻想与假设方式,使参与讲座的同学对科幻有了清晰的认知。
(撰稿:赵一龙 摄影: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