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和煦,略带着一丝夏日的暖意。为增强同学们对科幻小说传播与翻译的了解,太古科幻学院邀请了钓鱼城科幻学院副院长陈捷院长,于4月19日下午在上河书院104三味•大咖书屋举办了《传译未来——科幻小说的译介和传播》专题讲座。
活动开始,陈捷老师以歌曲《当你老了》中一句歌词的多种翻译作为切入点进入主题:翻译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是有什么影响?在同学们给出不同解答后,陈捷老师表示,翻译并不是只有出国留学才可以接触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换一句话说“我们生活在一种翻译的后果之中”。
之后,陈老师为同学们梳理了科幻小说百年的译介史,以及翻译是如何影响国内本土创作的。首先,老师讲述了百年前的晚清作家徐念慈先生的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它被称为“中国科幻创作本土的开端”。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不少先进的概念,如“星球引力”“月球轨道”“水星人换脑术”等等。其中的“脑电”一词与近几年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十分相似。老师通过这篇小说的创作源头向同学们说明了科幻小说从***引入中国,经过了无数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转变和交融,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也反应出当时国人普遍持有的一种心态——在列强面前的自卑,与奋起反抗的自强。
接下来老师从清末明初(1900-1919)、解放初期(1950-1960)、改革开放(1978-1983)、二十一世纪(90年代至今)四次浪潮对百年科幻译介进行了讲解。清末明初时期的科幻小说有晚清翻译家薛绍徽女士翻译的《80天环游地球》、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翻译的《十五小豪杰》等。有意思的是,《十五小豪杰》后来成为了翻译的一种风格叫“豪杰译”。翻译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和要求,举一个反例来进行说明:idol一词起源于日韩,被音译为“爱豆”。这个词语在年轻人当中很是流行,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如同天文,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种使得某一种群体可以理解但忽略了另一群体的翻译手法颇有些不负责任的意思,极不可取。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又对灵活掌握翻译技巧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补充。
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在科幻中有一个核心的要素叫What if…,其含义为“假如……会怎样”。 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模式。老师说:“一个人可以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或者事实来发出What if…的疑问,然后对它进行逻辑化的推导。”对于科幻小说百年译介史,陈老师总结为:“从经世致用到文化反哺”。
本次活动老师们从翻译及其历史等方面对科幻小说的翻译与传播进行了幽默风趣的讲解,使在场学生受益匪浅,现场掌声不断。同学们也通过此次活动扩宽了视野,对小说的翻译有了一个更系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翻译之美永无止境,而语言文化的交流与探索也必将值得我们不懈追求。
(撰稿:孟文佳)(太古科幻学院新闻部供稿)